北京治白癜风的费用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zn_bjzkbdfyy/ 留言肤色的迷局
生物机制、健康影响与社会后果
[美]尼娜雅布隆斯基著李欣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
ISBN:0
这是第一本研究从史前到现今肤色社会史的书,它展示了我们身体最明显的特征如何以深刻而复杂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社会交往。在引人入胜的广泛讨论中,作者从皮肤色素沉着的生物学和进化开始,解释了随着人类在全球范围内的迁移,肤色是如何变化的。她探索了黑色素和阳光之间的关系,研究了快速迁徙、度假和选择可能导致肤色和环境不匹配的其他生活方式的后果。
本书插图丰富,解释了为什么肤色已经成为一种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生物特征,一种带有文化感知的进化产物。它考虑了我们如何形成对他人的印象,我们如何创造和使用刻板印象,以及对于深色皮肤的负面刻板印象是如何形成并在历史中发挥作用的。作者举例说明了美国、巴西、日本、印度和南非等国对肤色的态度有何不同,她认为了解肤色的演变和社会重要性有助于消除基于肤色的歧视和种族主义。
萨缪尔哈灵顿(SamuelHarrington),医学博士,哈佛大学和威斯康辛大学医学院荣誉毕业生,作为内科和肠胃病科医生在华盛顿特区从医三十余年。医院董事会成员、约翰斯霍普金斯医疗体系成员,以及华盛顿特区临终关怀系统成员。如今是缅因州非营利性养老院TheIslandNursingHome以及缅因州学生职业指导项目ReadyBy21的董事会成员。年,在结束了医生生涯后,萨缪尔哈灵顿博士专注于写作和推动医疗改革。同年,与共同生活了45年的妻子一起创作了名为“GapYearAfter60”的博客,同步在《华盛顿邮报》上发表。本书是他出版的第一本书。写作、演讲、做社区志愿者和旅行之余,萨缪尔哈灵顿博士会和自己的六个孙子孙女在一起劈木头、逮龙虾玩。
引言
上篇生物学
第一章皮肤天生会变色
第二章最初的肤色
第三章告别热带
第四章现代世界的肤色
第五章肤色与性别
第六章肤色与健康
下篇社会学
第七章独特的灵长类动物
第八章与异族相逢
第九章大航海时代的肤色
第十章肤色与“种族”概念的出现
第十一章奴隶制与肤色政治
第十二章肤色含义的变迁
第十三章对美白的向往
第十四章对美黑的渴望
第十五章肤色的迷局
致谢
参考文献
肤色与性别
两性之间有许多差异,其中,肤色的差异很少被人们提起。尽管大多数人甚至没有意识到这种差异,但各个时代的艺术家对此都很敏感,而且通常把男性的描绘得比女性肤色更深(图14)。不同性别的人的肤色,也会随着各自年龄的增长而改变。男人和女人的肤色最初没有差异:在性激素的影响下,从青春期开始,两性的肤色变得不同。怀孕期间,女性身体的某些部位肤色会变深。尽管这些差异很微妙,它们始终存在,肤色的性别差异模式值得进一步调查,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真实的情况
在科学家研究过的绝大多数原住民当中,女性的肤色都比男性要浅。这一结论是根据成年被试者上臂内侧晒不到太阳的区域的皮肤反射率得出的。在某些人类族群中,肤色的性别差异十分显著,而在另一些族群则没那么明显。在所有案例当中,根据被试者所在地理位置所接收到的紫外线强度,肤色深浅的性别差异在组内和组间是一样大的。不过,这种现象恐怕没有那么大的说服力,因为上述实验通常不会给被试者的腋窝拍照做研究。
过去,人们以为男人比女人肤色更深,是因为他们在户外花更多时间,晒了更多的太阳,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男人没有被晒到的地方,肤色也比女人深。当相同年龄的男人和女人接受了相似程度的日晒之后,女人仍然显得肤色略浅。性别之间的肤色差异并不是因为晒太阳的时间长短,它背后有潜在的、基于遗传的因素。
由于性激素在皮肤中起作用,孩子们进入青春期时,肤色会变深。肤色变深的现象在性器官部位的皮肤上,如乳头周围的乳晕、女性的大阴唇,以及男性的阴囊部位等尤为明显。某些族群的人进入青春期后腋窝部位的皮肤也会变暗。遗传、激素和环境因素在成年人的肤色形成方面相互有着怎样的作用,学界至今仍没有足够的了解。但我们可以确定,在不考虑日照等方面影响的情况下,男性在30岁左右时肤色最深。大约在同一个年龄段,许多女性的某些身体部位颜色开始变深。
很多妇女怀孕期间会长出“妊娠面斑”,也称黄褐斑或肝斑,它会导致人的脸颊、上唇、下巴或前额的肤色略微变深——从浅棕色到灰色或深棕色不等,具体的色泽取决于不同个体的体质。黄褐斑主要是由女性激素(孕激素和雌激素)的增加而引起的,服用避孕药或使用激素替代疗法的女性也可能长出黄褐斑。这些女性在晒太阳的时候很容易长出黄褐斑,而且在这种状态下,黄褐斑的颜色会变得更深,因此,做好防晒是抵御黄褐斑的最佳方法。当激素水平升高时,人脸上能产生黑色素的细胞似乎就会“启动”,以响应哪怕只是很小幅度的紫外线强度增高。黄褐斑通过这种方式呈现了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遗传因素、激素因素,以及外在环境因素之间复杂的互相作用。据说,50%—70%的孕妇都会受到黄褐斑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斑点会自然褪色,但它们恢复正常颜色的速度让很多女性感到沮丧,这使得她们想要寻求快速修复皮肤的方法,而这些方法通常比黄褐斑本身对皮肤的伤害更严重。
乳晕对激素尤其是雌激素的波动特别敏感。在女性月经来潮之前,乳晕部位的皮肤会稍稍变暗,而在怀孕期间这一现象更为明显。连续怀孕之后,乳晕的肤色会变深,并且通常会慢慢恢复到原来的颜色,但对于一部分女性来说,此后,乳晕的肤色一直都会稍微深一些。
男人肤色更深,还是女人肤色更浅?
人们总是从女性比男性肤色浅这个话题出发,谈论肤色的差异。当我们观察其他物种时,通常会发现情况与人类刚好相反。人们通常认为,雄性肤色较深是由于睾酮增加以及其他因素(贴士10),于是呈现出与该物种基准条件有差别的样子。
在我们自身和外面的世界之间,只有一层裸露的皮肤。许多其他动物的皮肤上长着羽毛或毛皮。不论这些动物由于雄性或雌性的择偶偏好演化出怎样的色彩差异,羽毛、毛皮的基本保护功能都是不变的。然而,对人类来说,失去具有保护作用的体毛,就意味着缺少了一些控制身体颜色的能力。换句话说,人类在演化过程中失去体毛,而黑色素作为人体接触环境时的一种内在保护结构又十分重要,这些都让人类在发明与肤色相关的装饰时缺乏发挥的空间。这是个有建设意义的起点,人们可以由此开始探讨学界已经提出的一些理论,也就是有关人类肤色的差异是否部分或完全取决于性选择,也就是选择异性作为配偶的过程。
通过观察大多数族群中男性和女性肤色的系统性差异,一些学者提出了这样的假设:女性肤色较浅是男性性选择的结果。(顺便说一句,没有任何研究人员探讨过与之相反的可能性,即女性故意选择了肤色较深的男性!)在这个“男性喜欢肤色浅的女性”的大前提之下,学者又有许多不同的看法。有一种假说认为,女性肤色浅首先是两性激素水平差异的副产品,也就是说,由于不同的性激素对黑色素有不同的影响,从青春期开始,女性的肤色就没有男性那么深了。于是男性下意识地注意到肤色较浅的女性,他们将这种特征视为衡量激素状况和生育能力的标准,因此便不那么青睐肤色深的女性了。
另一种假说认为,女性较浅的肤色是女性之间性竞争的产物。在这种假说当中,冰河时期,为了追逐成群的动物,漫长而冒险的狩猎行动造成不少男性的伤亡,女性会争夺数量有限的男性的注意力。据称,住在相对高纬度地区的女性比生活在赤道附近的女性肤色要浅,因为高纬度地区的男性不得不长途跋涉,才能找到猎物,因而死亡率更高,这一情况迫使高纬度地区的女性为获得为数不多的交配机会而展开更激烈的性竞争。一种与此相关的假说表明,较浅的肤色是女性孩子般的特征(包括更高的音高、更光滑的皮肤和更像孩子的面部特征)当中的一项,它不仅使男性降低侵略性,还使男性愿意为女性提供食物。还有更多研究支持这类假设。近期发表的一篇论文表明,一般来说,较浅的肤色,尤其是女性的浅肤色,是父母一辈的人亲代选择的产物,他们想生出肤色更浅的婴儿。
以上所有观点都是站不住脚的。在研究早期人类采集和狩猎社会时,将明显的性别劳动分工作为前提本身就是错误的。尽管女性始终需要生孩子,不得不应对与怀孕、分娩和抚养孩子有关的生理和心理负担,但这些并没有阻止她们主动为族群带来食物。在新型的传统采集和狩猎社会,女性也是活跃的捕猎者,即便是在常常需要长途跋涉进行采集狩猎的高纬度地区,她们通常也不会待在家里等待男性把食物送上门来。此外,当我们分析男女肤色差异模式的数据时,也没有发现较高纬度地区存在有关肤色的性选择的证据。事实上,根本没有经验性证据表明肤色会在性选择方面起作用。至于有关肤色较浅的婴儿,特别是女婴的亲代选择,要知道,所有婴儿出生时肤色都很苍白,无论他们的肤色将来会变成什么样子。妈妈对初生婴儿肤色的选择,最终对所有人或者女性的肤色产生显著影响,这几乎是一种无稽之谈。
多数考虑过肤色性别差异的人并没有注意到维生素D的重要性,有些人则继续无视维生素D在维持人体健康方面的作用。通过研究,我们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即两性之间演化出细微的肤色差异,最初可能是由于在育龄期间,女性皮肤中产生了更多的维生素D。在地球上的任何地方,肤色的变深都是人体在抵御紫外线和促进维生素D产生之间取得平衡的结果。对育龄女性而言,获取、分配足够的资源以顺利怀孕,抚养子女直至其可以独立,是一项重大挑战。她们不仅必须吸收足够的能量,还必须摄取足够的关键营养素(包括维生素D和钙质),以支持胎儿和哺乳期婴儿的成长,并维持自身的健康。
新生儿需要母乳喂养,他们骨骼生长很快,对母体的钙质的储量要求非常高(新生儿对钙质的需求量是产前发育过程中钙质需求量的四倍)。这些需求可以通过母亲骨骼中的钙质储备来满足。母亲和新生儿之间维生素D和钙质水平的关系非常复杂,而且实际上会涉及母亲为婴儿健康做出的牺牲:即便母亲体内缺乏维生素D,她也会溶解自己骨骼中的一些钙,以便给婴儿提供食物。为了能让自己再一次顺利怀孕,母亲必须恢复钙质储备。对结束哺乳的妇女的研究表明,这些母亲的骨骼会经历快速的再矿化过程,在三到六个月的时间内,她们的骨矿物质含量就能恢复到母乳喂养前的水平。
此时此刻,医学和实验证据的线索却淡出了研究者的视线。学界尚无研究证实女性体内的维生素D水平、钙质吸收情况,以及哺乳结束后的骨骼恢复程度之间关系。在这一阶段,女性肤色变浅可能会引发她们身体的变化,使其比同组的男性皮肤中能产生更多维生素D,有助于结束哺乳之后的骨骼恢复。这种现象值得进一步研究。
因为连续怀孕而长期缺乏维生素D的女性会罹患一种被称为骨软化症的骨质退化疾病。骨软化症对后怀上的孩子以及母亲本人的身体都会带来不利影响,因为它会大大增加母亲骨折的风险。毋庸置疑,保障育龄女性的健康对演化来说至关重要,因此,事实上,我们现在正在研究,是否可以用观察女性肤色变浅与否这样一种简单的方法,来确保女性在怀孕和哺乳期间摄入足量的维生素D,使其身体可以快速复原。为了在多次怀孕后保持骨骼健康,女性在营养上的需求可能是演化意义上导致两性肤色差异的根本原因。
差异的产生
促进女性皮肤中维生素D的生成,使她们即便多次怀孕,依然能保持骨骼健康的身体机制,可能并不是两性肤色差异的唯一原因。我们几乎可以肯定,性选择扩大了两性之间的肤色差异,但是性选择并不能造成两性肤色的基线差异,这种差异很可能是常规的自然选择导致的。许多社会都有对浅肤色女性的强烈文化偏好;在部分地区,人们一直都更青睐肤色浅的女性,以至于这可能会导致男女肤色差异的系统性扩大。换句话说,由于对浅肤色女性的偏好得到了系统性、文化性的鼓励,两性肤色的自然差异可能会增加。
在以文化的方式增强肤色的性选择方面,最有据可查的案例发生在日本,数百年来,女性的皮肤白皙会受到美术和戏剧领域的珍视、追求和颂扬。日本男人钟爱皮肤白皙的女人,饱含深情地说她们“皮肤好像舂碎的白米”:他们将肤色与女人味、贞操、纯洁和母性联系在一起。目前学界还不清楚这种偏好让女性肤色变浅的程度。印度男性也更偏爱肤色较浅的女性,他们的这种偏好可能与日本人有类似的古老源头。这两个国家的女性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皮肤美白产品消费人群,这并非巧合(参见本书第十三章)——如果你不是天生的白皮肤,就买这些产品吧。不过,在某些地区的人们,特别是女性对于明显更白的皮肤的偏好是比较晚近的现象,源自普遍存在的对深色皮肤的系统性偏见。
—END—
原标题:《肤色的迷局:生物机制、健康影响与社会后果
新书预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