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吃”!
“吃”,在当下我们生活的这个物资丰富的年代,貌似已经不是什么很难的事。你似乎可以想吃什么吃什么,想怎么吃就怎么吃。那么,跟谁吃?吃的时候聊些什么?似乎成了考虑“吃”这个问题时的首要因素。“吃”,也成了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社交场景。但是,你究竟多久没有回家,与家人们在一起吃饭了呢?
“问生活”这个生活方式研究专栏,我们今天的话题就来聊聊“回家吃饭”。
来!聊这个话题前,我们不妨先来回答几个关于“回家吃饭”的问题吧。
谈生活方式必然要谈谈“吃”。正因为我们对“吃饭”的目的和方式有了多样的选择,也就有了各种理由和原因不常回家吃饭。于是,“常回家看看”和“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等,一度成了特有情怀的流行歌和流行语。
生活方式研究院在与不少高净值人群进行生活方式调研的过程中,关于“回家吃饭”这个话题,很多调研对象也感触良多。
一位稍微年长星河湾业主跟我们感叹道:其实在并不遥远的30多年前,“吃饭”对每个家庭来说都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那时候,家里都没有冰箱,每天家里都要有人去菜场买菜,而且由于物资相对匮乏,很多都市人都要一大早(通常是5-6点钟)就要去菜场排长队;那时候,家里都没有煤气炉,家家户户还需要用煤球炉,也是一大早就得找个空旷的地方生炉子,并保持在一天的时间里,炉火不熄灭,这得有个专人照看,因为这是全家一天里,吃饭、炒菜、煮水和洗澡的所有热能来源;那时候,逢年过节才能吃上一顿丰盛的饭菜,那叫一个盼望啊!就算是平时能包上一次饺子,也不像现在超市菜场都有现成的。为了吃上一顿饺子,从和面、擀皮、剁馅到一起包饺子,往往得全家人出动。总之,为了家庭的一日三餐,全家人得团结协作,克服困难,才能得到美味的享受和团聚的欢愉。最近这30多年,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确实是太大了!
确实,物质条件好了,是给家庭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但是,换个角度来说,我们似乎也随之失去了一些东西。
这位星河湾的业主是个“创一代”,早年生活的磨砺给了他强韧的个性,现在他已经是个事业有成的所谓“成功人士”,也是两个小孩的爸爸。如今,回忆起来,在他创业的日子里,也是很难得才“回家吃饭”。现在,让他最感愧疚的事情,就是两个小孩长大后,虽然也有了自己事业方向和生活方式,但却始终不肯接手他留下的事业。
他认为,陪伴家人的时间少、家人沟通少是主要原因,父辈没有让孩子充分理解他的辛劳和付出,父母和祖辈对待生活的价值观也没有很好的传承下去,一些大道理其实不需要正襟危坐的上课,更多的是在生活的每一件小事中,在言传身教中自然的传承下去。
也许,这就是现在众多的亲子活动能够广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其实最简单可行的亲子活动,就是一家人能够常聚在吃餐饭,一起做做家务,聊聊家常,这就是家族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最好的传承载体。
“回家吃饭”不仅是为了吃饭,它是家庭生活中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个仪式。我们在高速奔跑的发展阶段,似乎也应该抽空让生活方式略慢一慢,多些关照自己和自己的家人,多留意自我的充实和家庭文化的传承。
记得,有空多回家吃饭,跟家人多欢聚,那才是生活的根源。
如果你对这个话题有感想和吐槽,
或在问卷中选的是“其它原因”、“其它话题”,
都欢迎在讨论区给读享的小编留言哦!
调研福利
为感谢你参与本次调研及分享,
将转发本文的截图后私信“读享”小编,
留下“姓名+联系方式”,
我们将为你寄上一份小礼物!
背景暨南大学生活方式研究院正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科研项目,即《中国高净值人群生活方式研究报告》的调研工作。通过发放问卷、深度约访、电话访谈、网络互动等方式,向一大批社会精英阶层调研他们的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问卷内容包含“人文背景与价值观”、“精神状态”、“教育培训”、“投资理财”等十大方面,全方位涉及当下中国中产及以上阶层关心的各种生活方式热点问题。整个问卷中包含了不少开放性和半开放性的问题,设计侧重于人文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多元化选择。
我们通过邀约访谈星河湾集团全国各社区的业主、各企业家社群、各商协会成员、各高校MBA学员等渠道,采集了鲜活的访谈素材和问卷答案。计划在今年适当的时候,正式发布国内首份《中国高净值人群生活方式研究报告》(白皮书)这一科研成果。并将会对当下国人生活方式的研究课题持续不断地推进下去。
“问生活”专栏往期链接:
高考?留学?你怎么选择?
有钱!才能活得“任性”?
编辑
东哥、Sarah
图片
Pixabay
本栏目学术支持
暨南大学生活方式研究院
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对话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