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社会肥胖形势越来越严峻,减脂塑形、保持健康已成为社会热点,人们也逐渐意识到高糖摄入对人体的危害,因此非营养性甜味剂(Nonnutritivesweeteners,NNSs)作为营养甜味剂的替代品被越来越多的人食用,在满足人们对甜食渴望的同时可以只获得少量热量。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小慧科普:
甜味剂是指能赋予软饮料甜味的食品添加剂,按照营养价值可分为营养性甜味剂和非营养性甜味剂。非营养性甜味剂有甜菊糖、阿斯巴甜、蔗糖素(三氯蔗糖)等,我们市面上常见的无糖饮料或者低糖食品中就是添加了非营养性甜味剂。三氯蔗糖属于人工合成甜味剂,其甜度是蔗糖的倍,因此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非营养性甜味剂之一。
尽管NNS在19世纪末就已经被用于食品加工,但其对健康的影响目前还在探索阶段。现存的研究关于NNS对食欲、糖代谢和体重的影响结果不一。因此,非营养性甜味剂是不是真的有利于减肥还不能得出结论。先前的研究表明,在肥胖和性别可能会影响摄入NNS的行为和代谢结果。来自美国的一支研究团队采用随机交叉实验,通过研究健康年轻人对不同类型的高热量食物线索(本实验指食物的图片)的神经反应、代谢反应、以及食用三氯蔗糖(非营养性甜味剂)和蔗糖(营养性甜味剂)后的饮食行为,证明与蔗糖相比,急性饮用含有三氯蔗糖的饮料会引起不同的神经、内分泌和食欲反应,并且这些差异会因肥胖和性别而不同。下面跟随小慧一起看一下研究是怎么开展的吧~
图1文献与作者
研究共招募了名受试者,根据筛选标准和完成情况,最终完成实验的受试者共74名,年龄在18-35岁之间,BMI范围在19.18-40.27(kg/m2),优势手为右侧,不吸烟,研究访问前至少3个月体重稳定,不存在节食行为,不服用药物(口服避孕药除外),没有糖尿病史、饮食失调、违禁药物服用史。
表1受试者信息
图2实验流程
这项随机、参与者内部交叉的实验包括三次测试,在每次测试时将受试者随机分为三组,在经过12个小时的夜间禁食后,每组在早上8点饮用毫升的饮料,各组饮料包括蔗糖(75克)、三氯蔗糖(与蔗糖甜度匹配)或水(作为对照),研究人员分别在受试者饮用饮料后的10分钟、35分钟和分钟采集血液,以测量血糖、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样肽、酰基生长素释放肽、总肽YY和瘦素。同时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测量了参与者在面对高热量食物(如汉堡等)时负责食欲的大脑相关区域活动。在喝完饮料的分钟后,提供给受试者一顿自助餐,测量每次结束时所消耗的食物量。
图3干预流程
注:BOLD表示血液氧饱和水平检测;MPRAGE,三维磁化制备快速梯度回波序列
内侧额叶皮层(MFC)和前额皮质区域(OFC)都是脑中与进食相关的重要脑区,涉及到调节进食的条件动机和编码食物线索的效价,肥胖已经被证明与这些脑区对食物线索的反应强弱有关。
在MFC和OFC中,食物和非食物线索的BOLD信号反应显示,与蔗糖摄入相比,肥胖的个体(非超重或健康个体)摄入三氯蔗糖后对咸味食物线索表现出更大的BOLD百分比信号变化。
图4实验结果
注:A和B为内侧额叶皮层(MFC)和前额皮质(OFC)区域,源自哈佛-牛津皮质下图谱。从C到H显示与摄入蔗糖相比,摄入三氯蔗糖后的MFC和OFCBOLD信号,按BMI组(C和D)和性别(E-H)分层,在食物线索对比中,BMI组与饮料种类或性别与饮料种类之间存在显著交互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与蔗糖摄入相比,女性个体和肥胖人群,尤其是肥胖女性个体,对三氯蔗糖即人工甜味剂引起的神经反应更加敏感,这就可能导致她们更加饥饿,吃得更多。并且三氯蔗糖饮料组的受试者与饱腹感相关的激素水平全面下降,这提示无糖饮料并不能带来饱腹感。除此外,在对自助餐后的剩余食量进行称量后发现,三氯蔗糖组女性受试者进食量更多,而男性无明显变化。
小慧总结:
这项研究显示女性个体和肥胖人群对三氯蔗糖更为敏感,并且可能让他们食欲大开。目前市面上的无糖并非真正意义的“无糖”,而是指固体或液体食品中每g或mL的含糖量不高于0.5g,同时其添加了非营养性甜味剂来达到甜味效果。尽管都符合国家相关的食品添加剂标准,安全性可靠,但无糖饮料对人体的健康影响仍在探索阶段,并且现阶段已经有证据表明其可能并未达到我们心中的“欺骗”效果,所以还是建议大家不要把无糖饮料当水喝,白开水仍是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YunkerAG,AlvesJM,LuoS,etal.ObesityandSex-RelatedAssociationsWithDifferentialEffectsofSucralosevsSucroseonAppetiteandRewardProcessing:ARandomizedCrossoverTrial.JAMANetwOpen.;4(9):e.
编辑:宋鸽
校稿:宋鸽李雪寒潘新亮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