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激素,也是一种致癌物[1]。
既往大规模人群队列研究发现,服用雌激素和孕激素,会增加更年期女性的乳腺癌风险[2];而单独服用雌激素,也会增加女性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此外,也有研究显示,母亲围孕期服用激素类避孕药,儿童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风险能增加近3倍[3]。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是仅次于儿童白血病的最常见、也最致命的儿童肿瘤。全球范围内,儿童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发病率在逐年攀升[4]。然而,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该病发病率的升高无法简单地归因于诊断水平的提高以及传统危险因素的影响(包括家族遗传、*物接触和电离辐射等)。
那么,母亲服用性激素避孕药,是否会增加后代罹患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风险呢?
目前,已有五项研究评估了围孕期宫内的性激素暴露与儿童中枢神经系统肿瘤风险之间关系。其中,有四项是病例对照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二者无关联。但是,第五项病例队列研究却发现围孕期服用性激素避孕药后,儿童罹患中枢神经系统肿瘤风险上升[5]。
究竟孰是孰非?
近日,来自丹麦癌症协会研究中心的SusanneK.Kjaer团队,运用丹麦一项基于全国人口的队列研究,一锤定音,给这个莫衷一是的议题,画上了一个完整的句号。
她们整合了丹麦医疗出生登记处、丹麦国家处方登记处和丹麦癌症登记处的人口数据,追踪年至年出生的万名丹麦儿童,统计了母亲围孕期性激素服用以及儿童是否罹患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情况,发现母亲服用性激素避孕药并不会增加儿童患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风险。该研究成果已刊登在年开年第一期的国际顶级医学期刊JAMA上[6]。
J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