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Sir电影原创:dushetv)
这两天,全国很多学校都忙着搞高考百日誓师大会。
新的一轮高考冲刺,已经拉响。
一人高考,全家焦虑。
为了让孩子尽可能考出更好的成绩,家长们可谓使尽了浑身解数。
管它有用没用,用上再说——
保健品进补。
避孕药推迟经期。
吸氧复习法。
然而,这些还不算最令人窒息的操作。
就在前几天,《新京报》刊登了一篇《会上瘾的“聪明药”》。
文中的案例触目惊心——
高三学生小田,为了提高学习成绩,使用母亲提供的“聪明药”。
断药后,戒断反应痛苦难熬。
为摆脱痛苦,小田在网上来路不明的药贩子处购买药品,服用后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失眠、脱发、妄想,精神状况出现严重问题……
梦想考入重点大学的她,走进了戒*中心。
当初,母亲递给她的,是一种叫做利他林的药。
你也许没听说过。
但一临近高考,这个名字就开始在家长群,在网络搜索和提问中,暗暗骚动。
事实上,这绝不是个新兴现象。
十几年来,每到高考前夕,利他林滥用的新闻就要爆发一次。
新闻一年又一年曝光。
但利他林的“秘方”却口口相传,许多人仍然相信它是能够变聪明的灵丹妙药。
是吗?
是时候彻底揭穿这个诱人的“神话”了。
一、上瘾
这要从一部纪录片说起。
《药瘾》。
它戳破了一个圈内人心照不宣的秘密——
在美国。
有大学生为了完成学业,有运动员为了提高成绩,有行业精英为了加倍效率……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嗑药。
在湖北卫视的《非正式会谈》中,来自美国的学生罗狮杰说过,许多高校都流行着“聪明药”。
到底有多少人在为学习嗑药呢?
这一比例,在美国的高校学生中占11%;而在常青藤名校中,更是高达20%。
尤其是在写论文时、考试前加量服用,提高专注度临阵磨枪。
阿得拉和ins,是完美学生的标配
所谓“聪明药”,无论是哪一种,本质上都属于兴奋剂。
比如美国被广泛使用的阿得拉,又名“安非他命”。
主要成份苯丙胺,化学结构仅与冰*的主要成分甲基苯丙胺,相差一个甲基(-CH3)。
副作用和成瘾性可想而知。
于是,许多人又开始转向另一种药物——
利他林。
主要成分哌醋甲酯。
一开始,“聪明药”不是用来让人变聪明的。
而是主要用于ADHD(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的治疗。
它通过刺激前脑多巴胺分泌,提高大脑补偿机制的效果,进而提高注意力。
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处方药。
只能由医生,开给多动症患者。
直到有人发现……
吃了它,能够不打瞌睡、不分心,长时间专注于一项枯燥无趣的事情。
比如学习。
然而,正如《药瘾》海报上的一句话——
Whatwouldyoutaketobebest?(你愿意为了出类拔萃付出什么代价)
药瘾的背后,其实是人们对成功上瘾。
但,真的有一条快捷而低成本的成功途径吗?
服用利他林以求成功的人,不知不觉中,应了一个中国古老的寓言——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二、失控
无论是利他林还是其他的处方兴奋剂,都有着失眠、脱发、厌食、焦虑、头痛、心率加快、皮疹、精神障碍等副作用。
对大脑的长期影响目前仍尚待研究,且存在着带来严重精神问题的风险。
双向情感障碍,既躁郁症
是的,“聪明药”让你一时耍了小聪明。
还可能搞垮你的脑瓜子。
最可怕的是。
一旦成瘾,“聪明药”就将成为名副其实的诱导性*品,让人坠入更大的深渊。
据美国RecoveryBrands年调查现实,只有15%服药年轻人通过正规流程,从经销商处获得处方兴奋剂。
就算没有医生处方,从其他途径也唾手可得。
但想要戒掉,容易吗?
长期服用,你总有一些东西被药品绑架。
于是再离不开。
嘴上说着没有药瘾,停药之后便再也找不回正常的状态。
有的,弄丢了工作。
我有的朋友已经到了不服用阿得拉就没法工作的地步你会习惯他,然后不吃药就没法工作你会变得没有效率
有的更恐怖,失去自己。
有时候你没有服药抑郁就会袭来,我会迷失在那空间里
“聪明药”的乱象和隐忧,并不只是在美国。
在微博上搜索“利他林”,国内大学生服药后的“买家秀”比比皆是——
要知道,在我国,利他林属于第一类精神药物。
他们的药从哪来?
大多数,医院。
因为渠道太方便。
打开某鱼,搜索相关关键字就能发现很多挂羊头卖狗肉的“利他锁”“阿莫别针”……
分别指利他林、阿莫达、莫达非尼等处方兴奋剂
只用添加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