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孩子除了没法沟通外,令家长担心焦虑又不知如何开口的大约就是与性相关的话题了。谈恋爱影响学习都是小事,万一他们出格闹出人命来可就麻烦了。
看看现在的校园剧就知道,可不只是我喜欢你所以我要努力考大学的纯爱励志桥段,更多充斥着意外怀孕、男生逃避、家长崩溃的狗血。女孩子的家长在这个阶段会更加担心,毕竟最后躺在病床上那个身心受伤,是自己女儿。
现在社会环境毕竟开放了很多,这一代父母性教育的意识也有所提升,相较于二三十年前的父母谈性色变,孩子都是通过自学成才掌握性教育这门科学的,现在的父母有了提前教育孩子做防护措施的意识。
比如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作者想用它来证明:负责任的家长才给孩子避孕套。
有位母亲在孩子参加聚会前都会偷偷地给她的小包里塞入一枚避孕套并祝女儿玩得愉快。有一次女儿拿着十几个避孕套问母亲:这东西不用是不是会过期?母亲说安全总是需要成本的,过期了就丢掉,不用心疼。女儿搂着妈妈撒娇说:我现在真的用不到,等我以后能用上的时候,我会再管你要的。作者最后结论是,只有这样母女坦诚相待面对生活中的尴尬问题,才能给孩子全方位的安全感。
实际上真的是这样吗?这位母亲的做法真的是妥当的、值得借鉴的行为吗?
其实不然,这样做的父母实际上剥夺了孩子一个重要的体验:内心的挣扎。没有内心的挣扎就不可能实现心灵的成长。
我也看过另外一个类似的故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在他的著作中记载到:女儿要离开家到另一个州上大学了,她要母亲帮她准备一些避孕药。母亲说我了解我的女儿,她会谈恋爱并更进一步,避孕药至少能让她安全。但是我不由自主地感到自己像个同案犯,是犯罪实施之前的帮凶。心理学家的答案是:听听你内心真实的想法。你同情你的女儿,但不希望自己的同情被理解成同谋。如果答应了女儿的要求,就是允许她做你并不真正赞同的事情。
这实际上又回到了我们昨天那篇文章里探讨的,父母要宽容很多:比如接受青春期的孩子就是有对异性的好感,开始尝试恋爱的甜蜜,而且因为他们大脑发育的变化让他们往往行事冲动、不急后果,从而很难做到发乎情止乎礼;但父母却不一定要全盘接受:我不赞同你们这么早发生性行为,所以如果你确实需要,你应当自己去准备避孕药。
回头看那个主动给孩子避孕套的妈妈,在孩子自己没有提出任何要求,也没有迹象表明她需要,只是因为孩子到了相应的年龄,因为妈妈认为孩子应该保护好自己就主动提供帮助,这不是贴心,这是干涉。
妈妈的潜意识里还是拿青春期的孩子当宝宝,跟小时候她出门你帮她穿好外套,她上学你帮她理好了书包是一样的。妈妈的举动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你还是一个孩子,你没有能力处理好这么复杂的情感,也没有能力保护好自己,所以都要妈妈来。妈妈行,你不行。
我很难感受到在这样的状态中,女儿感觉的是全方位的安全感,还是全方面被控制的愤怒和尴尬。
正如吉诺特博士指出的:那些向父母要避孕用品的十几岁的孩子,通过他们的要求表明的,正是他们还没有为成年做好准备,一个成年人不会把自己的责任转嫁到父母身上。
如果您真的把您青春期的孩子当作独立的成人来看待,就必须让他们自己去经历这种成长的痛苦,自己做决定并接受其后果。他们需要自己通过焦虑、挣扎,处理好自己的内疚、恐慌才可能真正从这件事情中得到成长。
也许一个更为妥善的做法是我看到的第三个故事:提前做好性教育,并接受孩子的行为。
女孩在高三的时候,有次让妈妈帮忙在她的包里找个东西,妈妈翻的时候掉出来一个避孕套。晚上,一家三口吃饭,妈妈问爸爸说:我在xxx包里翻出了避孕套,这件事你怎么看?爸爸的第一反应是:你为什么要翻她包?妈妈说是她让我翻的。爸爸说:噢,会正确使用避孕套,证明我们的性教育起作用了啊。
想想看,我们养育孩子的目标,是让他们有朝一日能独立生活。为了成为一个成年人,十几岁的孩子,必须经历这种成年人的内心挣扎,而不仅仅外表像个成年人。
如果你还有什么关于育儿方面的问题,可以给我留言向我提问,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帮助。
我是董一诺,养娃跟我做,带你上王者!